[本站 行业] 8月30-31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隆中论坛在湖北襄阳举行。该论坛以“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新生态”为主题。会议邀请了政府相关部门,汽车、能源、信息、交通等领域的行业组织、高校院所、领先企业进行深入研讨,凝聚行业智慧,探索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路径。
在大会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续合元发表了主题演讲。
续合元认为当前的车路云协同中,通信和感知还是分离的,无线的资源利用率还有通信和感知之间的干扰和管理还是有很多问题。面向未来5G-A,面向6G的发展一定是通信和感知融合的方向。
这种通感融合让未来智慧城市可以真正做到全时全域高质量的通信、定位感知与环境监测一体化的服务。智能网联汽车也可以更精确地进行车辆的定位和导航,更高速地进行车车、车路通信。这是面向未来通信的发展趋势。
以下为演讲实录: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我们在推动车路云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新基建中的和车路云一体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车路云一体化是各个行业、各个政府部门都在推动,特别是信息通信、交通,还有汽车在加速融合,推动车路云一体化。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各个部委积极从政策层面在推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从2020年就开始推动相关的车路云协同试点示范测试验证,科技部在2022年支持车路云一体化的协同决策与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相关的行业协会层面也在推动车路云一体化。
从行业层面看,我们看到大家目前对车路云一体化的认识逐步统一,已经构建出分层解耦、跨域公用的车路云一体化架构。这其中我们讲的感知系统、通信网络、云端平台其实在车路云一体化里面起到非常关键的纽带作用,也就是形成了基础设施,未来这些基础设施一定是常规化运营的。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国家级的车联网先导区示范以及双智试点城市。
感知设施目前主要还是以视觉和雷达传感器件实时采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情况。另外一个方面,利用感知融合技术来实现道路的交通参与者和事件的识别,支撑交通治理、车路协同。设备商、运营商、科技公司也在快速地投入到路侧感知的市场,像华为、海康、大华、商汤等,特别三大运营商成立的联通智网。地方层面也在积极拓展感知应用的创新,包括像无锡、苏州都有相应的应用。
目前在各个地方推动感知设施的建设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标准,特别是部署方案、功能参数、规范道路,但是我们在真正推行的时候,发现大家看到的场景太多了,我们的感知设施不可能都用最贵的、成本最高的,未来要考虑到分级分类的需求。如果我们只做信号灯和静态信息采集的话,RSU+信号灯采集器就行了,如果面向需求或者应用服务是盲区预警和辅助驾驶的话,需要视频+毫米波雷达,未来真正需要做车路协同的高等级自动驾驶应用的话,就需要激光雷达+边缘计算,还有专网的需求,来保证网络质量来提供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感知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要根据我们的需求来去定你的种类和级别。通过试点示范、行业还有地方示范一定要总结经验,形成相应的方案和标准。
通信设施像公网主要做广域覆盖大带宽,专网主要是提供高的安全性、可靠性,还有C―V2X直联通信,面对未来提供低时延、短距离的车与车的直联信息交互。目前在20多个城市和多条高速路上完成了8500余台路侧通信基础设施部署,已经完成5000多公里道路的智能化改造,5G基站达到284万个,虚拟专网有10万个。
当前通信和感知还是分离的,通信和感知用的频率是不一样的,无线的资源利用率还有通信和感知之间的干扰和管理还是有很多问题。面向未来5G-A,有的厂家叫5.5G,面向6G一定是通信和感知进行融合的发展方向。这种通感融合,让未来智慧城市可以真正做到全时全域高质量的通信、定位感知、环境监测一体化的服务。让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更精确地进行车辆的定位和导航,也可以更高速地进行车车、车路通信。这是面向未来通信的发展趋势。
云端,目前我们看到,根据业务需求云大概分三个层面,包括中心、区域和边缘。中心主要是做信息服务应用和非实时的统一调度以及监管服务;区域主要是做弱实时性车端应用,还有弱实时性的路侧应用,还有路侧的计算感知;边缘主要是做实时性的辅助驾驶应用和实时性的自动驾驶应用。
过去云端有车企云、交通云、车联网云,这些云和终端系统都是分开的,都是独立的,它的信息数据也是独立的。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面向终端用户,在信息空间云端已经做了部分融合,真正未来实现车路云一体化,云端一定要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未来面对用户,面对终端的时候,我们信息是融合的。
最后一点建议供大家参考,面向未来,我们的主要需求还是交通和城市,我们需要挖掘新型基础设施在交通效率、交通安全、城市治理方面的应用,探索对交通、公安、公交等部分场景价值,探索商业模式。另外,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打造数据流通的交易平台来释放真正数据的价值红利。
还有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推动跨行业的价值共识,加强工信、交通、公安、住建之间的规划协同建设。这句话看着比较泛,刚才讲到,我们现在已经做了很多应用和场景,面向未来车路云一体化,这三个角色我个人理解是不一样的,真正需求是来自于哪儿?来自于路,我们的车、我们的云其实都是一个技术的供给侧,需求来自路。未来路的需求是什么?面对未来的城市交通,市内的交通需求是什么?比如现在车的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未来能在市内使用吗?面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有可能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这种技术是可以用的,一定搞清楚未来的目标需求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我们跨行业、跨部门之间要对未来的真正的市内智慧交通需求是什么,长途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需求是什么,需要跨行业之间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够真正给产业界一个信号来知道技术究竟往哪儿研发。
基于这种大目标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汽车、交通、通信行业标准化组织之间进行技术路线的协同,来真正去实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当然,在推进过程我们需要考虑到部署的基础设施之间的协同,未来车的交通是全程联网的,车全国都要去跑的,我们的基础设施一定要做到互联互通,包括通信的热点,来强化未来车联网的互联互通。另外,需要行业云端的协同,来实现云端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真正的信息空间融合。
原创文章,作者:车主头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ezutt.com/hangye/13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