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4月10日,第119届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WCX-SAE全球汽车年会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隆重启幕。SAE International 成立于1905年,是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汽车及航空航天行业标准制定的学术组织,始终致力于促进移动出行技术及行业发展。本次大会设立众多议题,其中“可持续发展与排放”议题聚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以技术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本次大会中,浩思动力(HORSE Powertrain)子业务集团之一,Aurobay极光湾作为汽车动力走出国门的前驱者,响应“可持续发展与排放”议题,携两大主题参会:降冷启动排放催化剂技术、混合动力赋能清洁与可持续未来,并由徐立峰博士、刘国庆博士分别登台演讲,本次演讲不仅彰显其技术硬实力,更展现出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目标中所做出的实际行动。
徐立峰博士:破解冷启动排放难题,定义催化剂技术新标杆
“降低冷启动排放问题”始终是车辆尾气排放满足未来更严苛的排放法规(国七、美Tier4等)和实现净零排放的最大技术难点。在目前法规的排放试验中,冷启动排放(催化剂低于工作温度时的排放)占尾气排放总量的近90%,传统催化剂技术已无法降低冷启动排放,只有在启动后尽快提升催化剂温度来降低冷启动排放。
徐立峰博士表示,当传统的各种快速提升催化剂温度的方法用到极致以后,行业里普遍采用各种辅助加热的方法,如电加热催化剂(EHC)、两次空气(SAI)等技术加快催化剂升温,减少冷启动排放。然而,这些辅助加热技术的成本较高(硬件>1500元人民币,叠加使用成本)。另外,行业里还有一种处于研发中,不需要辅助加热的降低冷启动排放技术(HC/NOx) – 冷启动催化剂(HC Trap)。然而大部分HC Trap在老化以后,冷启动排放的转化效率在20%左右。
冷启动排放占尾气排放总量的近90%
徐立峰博士带领的团队采用独特配方成功研发的冷启动催化剂技术,老化以后降低冷启动排放(HC/NO下)超过50%,同时成本显著降低。Aurobay极光湾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在国际SAE年会上交流和展示自主研发的冷启动催化剂技术,持续推进该技术实现产品应用的进程。
冷启动催化剂在混动车上(WLTC)应用的结果
本次会议上,徐立峰博士重点报告了Aurobay研发团队独创的稳定剂技术,攻克高温老化以及低温排水干扰两大难题,并在-7℃环境下实现降低更多冷启动排放(常温的160%),使得该技术达到产品应用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上车辆尾气排放已经论证最低的是达到美国标准Tier3 Bin20限值的HEV车(被称为近零排放);徐立峰博士展示应用该技术以低成本将一辆Tier3 Bin30 HEV 量产车尾气排放降到低于Bin15(低于Bin20 – 近零排放)。
此项“降冷启动排放催化剂技术”完成了性能与成本的双重颠覆,不仅是技术突破,实现国际上领先,更是对碳中和目标的实质性贡献。
刘国庆博士:混合动力技术赋能“双碳”战略,打造可持续出行生态
在新能源转型的全球浪潮中,混合动力技术成为平衡环保与实用性的关键路径。在本次大会中,刘国庆博士以详实的数据和深度的洞察对近年来车用动力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PHEV大行其道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PHEV能满足消费者日常短途驾驶需求,同时有效缓解纯电动车的长距离和高速里程焦虑问题,市场前景广阔。
刘国庆博士强调,在中国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基础上,Aurobay在混合动力技术研发方面,聚焦于更高的热效率、电气化推进、智能控制以及能源多样化四个方面。
在混合动力发动机的技术层面,Aurobay自主研发了第四代混动发动机,实现行业最高热效率,结合高压缩比设计与全新一代驭风·火龙卷超高效燃烧系统,兼顾了动力与燃油效率。
在智能控制方面,刘国庆博士表示:“智能控制是混合动力系统的灵魂,我们实现了全栈自主开发智能控制软件,研发8项智能控制技术,利用智能控制实现效率最大化,让汽车更加智能,让驾驶更节能。”
而对于未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刘国庆博士也提到,Aurobay始终专注于甲醇技术,在两年前,就推出了全球第一款甲醇混合动力汽车,接下来的研发重点将聚焦于甲醇直喷技术、超低温直启技术、甲醇灵活燃料技术方面。并预计在未来将投放两台甲醇混合动力发动机,包括乘用车灵活燃料及商用车增程应用,真正实现清洁出行与可持续未来的美好愿景。
搭载Aurobay-DHE20TDM甲醇发动机的吉利绿色甲醇赛车
在演讲的最后阶段,刘国庆博士还简单介绍了Aurobay混动技术在整车上的应用情况,在过去两年中所推出的四款典型混合动力车型驾驶性能优异,每款车型都具有非常好的驾驶性,从0到100km/h的加速时间在7s以内,轮侧扭矩输出提高60%,而在电量保持模式下的WLTC油耗低于5L/100km,节能40%以上 。
在2025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聚光灯下,Aurobay极光湾以两项硬核技术向世界证明:绿色未来无需牺牲实用性与经济性,碳中和并非遥远理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份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答卷。
原创文章,作者:车主头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ezutt.com/hangye/200268.html